澳门皇冠赌场_欧洲杯外围app-投注官网

图片
网站支持IPv6

移动版

无障碍版

微信

微信公众号
首页 > 智库信息 > 专家视点

洪群联:推动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

发布时间:2022-06-14 11:53 来源:经济日报 【打印】

  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是顺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以及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培育现代产业体系、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近年来,我国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程度不断加深、趋势不断增强,许多行业企业探索形成了各具特色的融合发展模式。但目前来看,产业融合发展的范围不够广、程度不够深、水平不够高,支撑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作用还不明显。今后一个时期,要深刻把握产业融合的规律和趋势,坚持改革创新,围绕重点行业和领域,培育多元化融合发展主体,探索特色融合发展路径,促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和服务业提质增效升级。

  深刻认识产业融合内涵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扩散,一些基于工业经济时代大规模专业化分工的产业,边界逐渐模糊或消融,并在原有的产业边界融合发展出新的产业形态,成为经济增长和企业价值增长新的动力源泉。一般认为,这就是产业融合。产业融合是建立在高度专业化分工基础之上的,其实质是产业间分工的内部化,即把社会化分工转化为产业内部分工。专业化分工深化细化是产业融合的基础和前提。

  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是相对于传统制造业和传统服务业而言的,是深度应用现代化技术、管理、模式的制造业和服务业。目前的传统制造业和服务业经过技术改造和管理创新后,也可能演进升级为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是受技术进步、市场开放和制度创新驱动,通过技术渗透、产业联动、链条延伸、内部重组等途径,打破原有产业边界、促进产业交叉融合、育成新业态新模式,实现制造业和服务业相互支撑、高效协同、融合互动的动态过程,最终推动产业提质增效升级。

  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随着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不断演进、升级,是一个主体多元、路径多样、模式各异、动态变化、快速迭代的过程。这个过程既包括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相互渗透和互动、嵌入彼此产业链价值链体系,从而形成紧密关系,也包括制造业和服务业融为一体,形成新产业新业态。从要素层面看,服务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作为制造业中间投入要素的比重不断提高,服务业在整个产业链、价值链中创造的产出和价值不断提高;从技术层面看,技术创新是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的重要基础和前提条件,特别是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等应用加速了产业融合进程,催生出众多融合新业态;从企业层面看,企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路径增多,一些制造业企业转型为“制造+服务”或服务型企业,一些服务业企业向制造环节延伸;从产业层面看,制造业、服务业的专业化水平不断提高,同时也会产生两者融为一体的新产业。

  关注融合发展难点问题

  近年来,我国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程度持续加深、趋势持续增强。但是,一些问题也值得关注。

  一是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影响产业融合进程。发达国家的制造业和服务业融合起步较早、水平较高。发达国家的产业结构普遍存在“两个70%”现象,即服务业占GDP的70%、生产性服务业占服务业的70%,发达的生产性服务业为现代产业体系提供了强大支撑。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一制造业大国,但还不是制造强国,制造业创新能力还不够强、质量效益还不够高,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尚不充分。

  二是融合发展的范围不够广、程度不够深、水平不够高。从范围看,尽管我国一些行业龙头、骨干企业在融合发展上初见成效,但量大面广的中小企业鲜有突破,装备制造、家电等行业的融合发展起步较早,其他行业则相对滞后;从程度看,一些企业已经开展设计、采购、建造、系统集成等总承包业务,但提供优质、高效整体解决方案的能力还不强,存在核心技术缺乏、品牌影响力弱、服务增值带来的营业收入占比不高等问题;从水平看,一些领域融合发展主要是沿袭或模仿发达国家、跨国企业的既有模式,创新性和灵活性不够,难以适应新的客户需求和市场形势变化。

  三是企业间、产业间的协同性还不强,融合发展效益没有充分释放。具体来看,许多企业缺乏外包非核心业务、专注打造核心竞争力的意识,生产经营涉及领域众多、专业化不强,难以与上下游企业形成有效的分工协作机制,导致核心竞争力弱。一方面,融合发展新业态总体规模较小,局限于领先企业的先行探索,还没有快速成长为推动发展动能转换和结构转型的重要力量;另一方面,行业的效益效率不高,融合发展还没有形成推动企业向价值链中高端攀升的力量。

  以上这些问题,既源于长期以来形成的路径依赖和分工格局难以在短期内改变,也存在现有体制机制难以适应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进程的因素。一些行业、企业需改变“服务内置化”的封闭发展路径,积极探索新的生产经营模式。同时,也要着力解决一些行业管理方式滞后、政策不配套、标准不健全、数据不开放等难点问题,在公共数据获取、数据确权和交易、数据安全等方面加快完善制度保障,为产业融合提供良好条件。

  瞄准融合发展重点方向

  “十四五”时期,要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把握产业融合发展趋势,围绕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培育融合发展主体,探索融合发展路径,发展融合新业态新模式,创新体制机制,激发企业融合发展内生动力,实现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协同互促与深度融合,为制造强国建设和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一是打造多元化融合发展主体。企业是融合发展主体,需强化企业主体地位,支持企业通过多种方式实现对资源要素、技术研发和市场开发的有效整合,同时注重发挥平台型组织、产业集群的重要作用。既要支持链主企业带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分工协作与联动融通,实现资源、要素、产能、市场的深度整合与共用共享,又要强化行业领军企业的示范引领作用,支持融合基础条件好、技术模式领先的企业在产业融合的方向、路径、模式上先行先试,形成推广一批融合发展效果好、转型升级效应强的经验做法,还要完善平台型组织的综合服务功能,积极培育融合平台型企业,引导优势企业和上下游企业、关联企业围绕核心业务和产品共建业务信息平台、交互研发设计平台、供应链管理平台、工业云平台等,形成融合共生的产业生态圈。

  二是积极探索重点行业的融合发展路径。我国制造业门类齐全,服务业业态众多,产业融合发展是一个双向的过程,既包括制造业向后端延伸的服务化,也包括服务业反向延伸的制造化,必须突出重点行业,根据行业特点,探索适合的融合发展路径。具体来看,可加快原材料行业和服务业融合步伐,从研发设计到生产制造各个环节对接下游企业,加快原材料行业从提供原料产品向提供原料和工业服务解决方案转变;推动消费品行业和服务业深度融合,适应消费结构升级趋势和居民多样化、个性化、品质化需求,推动创新设计、市场营销、品牌管理、售后服务等环节变革;提升装备制造业和服务业融合水平,发展系统集成、工程总包、远程维护等服务,拓展增长空间;推进制造业和互联网融合发展,引导电信运营企业、互联网企业等积极转型,发展面向重点行业和区域的工业互联网平台;强化研发设计服务与制造业融合发展,采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装备、新模式,通过研发设计增强制造业产品的绿色化、智能化、品牌化水平;推进物流服务与生产制造无缝对接,推动制造业借助现代供应链开展资源整合和流程优化,实现供需精准匹配,降低实体经济成本,提升制造业运行效率。

  三是培育融合发展的新业态新模式。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利用了现代信息技术和新型组织模式,能催生许多新业态新模式。从趋势看,共享工厂、柔性化定制、反向制造等具有很大发展前景。可依托完整工业体系和强大生产能力,面向中小企业,建立共享生产平台,推广共享工厂模式,推进厂房、设备、人才等资源整合,既能提升产能利用水平,又能节省生产投入成本;可支持企业增强柔性制造能力,将用户需求直接转化为生产订单,实现以用户为中心的个性定制与按需生产;可发展服务反向制造,鼓励服务业企业通过品牌授权、贴牌生产、连锁经营等方式嵌入制造业企业,拓展产业增长空间和增值能力;还可以推进文化旅游与制造业深度融合,支持有条件的工业企业、园区和历史遗迹通过挖掘文化底蕴、丰富品牌内涵、优化工厂设计,打造集生产、展示、观光、休闲、科普、购物等于一体的工业旅游景点景区。

  (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洪群联系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产业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