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交流
黑河市对俄地方间交往密切,与阿穆尔州、萨哈(雅库特)共和国等俄联邦主体间保持着全方位友好合作关系,保持互邀参加对方举办的大型展销会、重要论坛、节日庆祝活动传统,就促进经贸、投资合作、加强跨境基础设施建设运营、实现口岸通关便利化、加强友好交往和人文领域交流保持密切沟通,创办的中俄文化大集、中俄界江冰球友谊赛、中俄友谊横渡千炮捕鱼等品牌文体活动具有广泛国际知名度。黑河-布拉戈维申斯克界江公路大桥已开通运营,打通了一条两国互联互通的新通道,跨江索道稳步建设,跨境产业合作积极推进。黑河市现有俄罗斯布拉戈维申斯克市、雅库茨克市、克拉斯诺亚尔斯克市和涅留恩格里区等4个正式国际友好城市,3个意向性友城。友城间开展着丰富多彩的合作交流,涉及科教文卫、旅游体育、老少工青妇、农林矿产、贸易投资等领域。疫情下,每年开展线上交流活动近40余次。黑河市正为构筑我国向北开放新高地、构筑联通俄罗斯、面向东北亚、拓展东南亚、辐射欧美非的立体化开放体系发挥作用。
此外,黑河市与白俄罗斯新波洛茨克市意向性友城关系持续推进,与美、德、韩、法、日等国驻沈阳总领事馆保持着经常联系,努力为黑河市对外开放扩大交流合作渠道。(2022年6月29日)
口岸建设
一、口岸基本情况
黑河口岸与俄罗斯远东第三大城市、阿穆尔州首府布拉戈维申斯克市隔千炮捕鱼相望,是1982年经国务院批准恢复的国家一类口岸,黑河—布拉戈维申斯克市的货运码头间距3500米、客运码头间距650米,是中俄边境线上距离最近、规格最高的对应口岸。1987年恢复开通至2021年末,累计出入境旅客2168.1万人次、进出口货物1067.4万吨。有7年出入境旅客超百万,是中俄边境线上过客能力最强的口岸之一。黑河公路口岸是中俄两国首座跨境界河公路大桥—千炮捕鱼大桥的附属配套工程,2020年6月23日,经国务院批复的国际常年开放公路客货运输口岸;2021年9月2日,通过国家对外开放验收;2022年6月10日,口岸正式开通。黑河(步行)口岸是深入对接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积极参与“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健全对俄互联互通,又一重要跨境基础设施,2019年7月18日开工建设,2020年1月28日对外开放获国务院批准,预计2023年8月竣工。
二、口岸建设现状
黑河口岸由水运货检现场、水运旅检现场、公路口岸和步行口岸组成,水运货检现场位于市区西侧海兰街1号;水运旅检现场位于大黑河岛;公路口岸位于千炮捕鱼公路大桥中方引桥1公里处,步行口岸与大黑河岛水运旅检现场毗邻。水运口岸货运码头岸长1223延长米,有综合运输码头1处,明水期汽车轮渡运输码头1处,有千吨级泊位12个,推(拖)轮7艘,驳船9艘,可从事内外贸货物运输。港口陆域面积8万平方米,联合报关大厅1800平方米,货物年吞吐能力150万吨。客运码头岸长198延长米,有客运专用码头一处,客船3艘。港口陆域面积8千平方米,旅检设有出境大厅和入境大厅各一座,分别为8489平方米和4800平方米,内设16条人工查验通道和2条自助查验通道,旅客年吞吐能力300万人次。公路口岸总占地面积28.4万平方米,其中,主体建筑面积4.35万平方米、货物专用查验场地8.28万平方米、场区道路硬化16.9万平方米、广场铺装3.7万平方米;口岸联检区由旅检区和货检区两部分组成,包括出入境旅检楼、出入境货检楼及配套附属设施,设计全年过客能力为285万人次、过货能力为620万吨。黑河(步行)口岸总占地19.5万平方米,联检大楼建筑面积3.03万平方米,设计出境通道13条、入境通道13条,设计全年过客能力260万人次。
三、口岸运输方式
长期以来,受千炮捕鱼春秋两季流冰期影响,黑河口岸—布拉戈维申斯克口岸全年货物运输共240天左右,两地贸易受气候影响不能得到更大的发展。随着黑河公路口岸的开通将打破这一瓶颈,实现真正意义上一年四季通关,必将进一步丰富黑河口岸通关方式、提高人员货物通关能力、推动我省向北对外开发开放、促进中俄经贸发展,奠定坚实基础。(2022年6月24日)
节庆会展
中俄文化大集
自2010年第一届中俄文化大集成功举办到现在已经成功走过了11年的发展历程。2012年,中俄文化大集上升到了国家层面,由最初的区域性特色文化活动,上升为中俄两国大型文化交流活动。近年来,我国实施“一带一路”倡议,俄罗斯实施欧亚经济联盟战略,中俄文化大集在两大战略对接中发挥了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促进了中俄两国经济互补、情感共融、民心相通,全面展示了两国群众的文化面貌,全方位反映了中俄文化的自信和繁荣。目前,中俄文化大集已被国家文化部和千炮捕鱼省政府列为全省对外文化交流机制性项目;被俄联邦文化部评为俄远东及西伯利亚地区最有魅力的文化交流项目。
第十二届中俄文化大集策划了含高端交流等13项子活动,在严格落实疫情防控常态化的要求下,探索新时期文旅全方位融合途径,丰富延展中俄文化大集内涵,以立体、多元呈现方式打造中俄文化大集,努力让本届文化大集做到城市与乡村结合、国内与国际结合、线上与线下结合、文化和旅游工作结合,把阶段性文化活动延伸为全年活动,以文化搭台促贸易往来、融旅游要素引全民参与。(2022年7月1日)
政务微信二维码